科研動態
千百年來,鄉村與非遺之間結下了緊密的聯係。在鄉村振興的全麵推進中,非遺可以為鄉村發展注入更多的動力,同時鄉村振興也將使非遺傳承煥發更大的活力。11月30日,我校社科聯、科研處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劉朝輝教授來校開展《非遺與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》主題講座。
劉朝暉,湖南衡陽祁東縣人,文化人類學博士,浙江大學社會學係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兼秘書長,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理事。主要從事文化遺產、村落社會和社區發展等研究。曾為挪威奧斯陸大學、馬來西亞理工大學、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和挪威高等人文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。獨立主持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、四項國際合作項目,以及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。在《民族研究》《思想戰線》《開放時代》《浙江大學學報》《CHINA QUTARTERLY》《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》等發表係列論文。
為了這場講座,劉朝輝教授做了精心準備。在講座前參觀了校民間文藝典藏室,與科研處、院辦、督導組等部門代表進行交流。講座主持人、民研中心負責人史長虹博士向劉教授贈送《中國夢的文化溯源》一書,並介紹了近年來民研中心工作以及民間文藝典藏室建設情況,劉教授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。
劉教授的講座主要包括四個方麵——鄉村振興作為國家行動和群眾運動、鄉村振興所涉及的製度設計、非遺手工藝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案例以及傳統與未來的關係,特別是地方實踐的可持續性。他結合一係列經典案例(如李小白工作室、自然造物、融設計圖書館和王星記等)予以深度分析,得出了一些經驗和啟示,包括重新構建大眾對非遺的認知、開發衍生品的重要性以及為下一代創造非遺的意義。劉教授強調,作為手工藝人,應該注重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,進而進行技術創新、內容創新、功能創新、思維創新和管理創新。不要追求規模擴張和強勢發展,而要注重精細化、優質化以及特色化。
由於備課充分、表述生動、案例典型,劉教授的講座引起了聽眾非常濃厚的興趣。在互動環節中,教師代表、企業界代表以及來自手工藝學院、設計學院的同學紛紛向劉教授提出了問題,都獲得了滿意的解答,留下了美好的記憶。